去年,某位男性朋友因为在其女友例假期间说了一句“多喝热水”,惹得女友小宇宙爆发,不得不领着女友去医院诊治。
经过一番检查后,医生只给出一条建议:“多喝热水。”
如果你有幸不是单身,可千万别拿着这条哭笑不得的新闻当免死金牌,因为在你的女友那里,“多喝热水”反映出来的是你的态度问题,如果你不想领好人卡以及更惨的下场,最好在你的记忆里给这几个字打一个叉。
不过,“多喝热水”不只是直男癌患者的口头禅,家里的长辈也时常念叨这句话,与那些直男相比,长辈们对你的关心肯定不是敷衍了事。
那么,长辈们为什么总要劝你“多喝热水”?“多喝热水”真的能包治百病吗?
冷热水之争,是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不同需求所致
首先来讨论一下,为什么年轻人与长辈之间在热水上会有如此大的分歧。简单来说,这就是一个习惯问题。
回想一下你的孩提时代,那时的脑子里想的都是玩,以致于吃饭、睡觉都是占用玩耍时间的事情,至于喝水,更是感到口渴时才会喝。
那么,什么水最解渴?当然是凉开水,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们只知道凉水喝起来最痛快,是凉开水还是自来水并不重要。
而温水的解渴效果完全不如凉开水,水温较高时还得等待冷却,这是一个爱玩的孩子难以忍受的,由此也就形成了喜欢凉水、讨厌热水的观念。
这种观念在青少年时期更是根深蒂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运动量较大,水分流失很快,喝水就得图个痛快。
比如作者上学时每天都从家中带水,可上完体育课,还是要跟同学们一起去自来水管畅饮一番。即便是喜静不喜动的女生,因为要应付体育考试,运动完之后也会选择饮用凉开水。
所以,这个年龄段的人对于热水的态度,与长辈们的分歧是最大的。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大部分人还是难以摆脱真香定率,成为热水的拥趸。
一方面是因为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怎么也得顾及一下体面,再也不可能像上学时那样,跑到自来水管那里咚咚咚一番,否则你绝对会成为同事们津津乐道的谈资;
另一方面,不管你怎么排斥喝热水,终究是在要你“多喝热水”的长辈们抚养成人,成长期间,早就被动形成了喝热水的习惯。
在运动量大幅减小的情况下,再加上咖啡、茶叶等热饮的助攻,人们也就慢慢地体会到了喝热水的妙处,甚至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再喝冷水、冰水还会引起肠胃不适。
这也就是为什么赵明义的保温杯会成为中年男人三大特征之一的原因。所以,如果你此时还在排斥喝热水,那么你还真有继续过“六一”的资格;如果你不怎么排斥了,那就赶紧找点儿养生的方子,预防脱发吧。
而进入“多喝热水”年龄段的人,大都已经成家立业,过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在教育儿女时,不知不觉地便把“多喝热水”挂在了嘴边,由此也就产生了新的“多喝热水”的循环。
长辈们劝你喝热水,也是珍惜来之不易的“热水自由”
长辈们劝你多喝热水,除了习惯,还有传统上的因素。
咱们中国人喝热水的历史相当久远,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里,就曾经讲过喝热水的好处。
《红楼梦》里的薛宝钗,还从克化的角度给贾宝玉讲过为什么冬天喝酒要先温一下,孟子说的“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道理也差不多。
不过,喝热水的历史久远,不代表全民普及喝热水的历史久远。
贾宝玉和薛宝钗喝酒如此讲究,那是因为他俩一个生在“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家,一个生在“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而在普通人家,连热水都不是想喝就喝的。
古人想喝口热水,最大的难题是如何保温。
前一段时间,随着《清平乐》的热播,让历史上存在感不高的宋仁宗很受关注,很多关于他的故事也在网上流传开来。
其中有一个仁宗皇帝宁愿忍着口渴,也不愿责罚失职的“燎子”的故事,便很能体现他的仁厚。
这“燎子”的原意,是指烧汤烹茶的炭炉,后来简化成了负责茶水服务的职位名。
在宋朝皇宫内,相关人员得时刻保持“燎子”里的炭火不灭,才能让宫中贵人们时刻能喝上热茶。
而这种保温方式,寻常百姓家是难以负担起的,柴禾、秸秆等燃料,得先保证煮饭和取暖,至于喝热水,只有病人和老人才能享受到。
所以,茶文化虽然是从宋朝开始兴盛,可除了茶,宋朝的热饮种类十分有限,反倒是凉浆、凉水荔枝膏、紫苏饮、金橘团等等冷饮占据了更大的比重。在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吴自牧的《梦梁录》、西湖老人的《西湖老人繁盛录》里记载的冷饮,加起来有几十种,甚至还出现了冰激凌的雏形。
在明清时期,普通百姓喝热水的普及程度有所提高,比如清朝晚期,北京的茶馆已经成了重要的娱乐场所,普通人家也能在大街上喝上一碗大碗茶。
喝热水真正达到全民普及的程度,是二十世纪以后。首先是国民政府按照沸水杀菌的原理,将喝白开水纳入“新生活运动”,而且随着保温瓶的普及,喝热水的成本也大幅降低,能随时喝上热水的普通人越来越多。
不过与建国后比起来,国民政府的推广力度要小得多。
《北平无战事》中的曾可达,就是“新生活运动”的忠实拥趸,平时只喝白开水,连茶水都不喝
新中国成立后,喝热水成为爱国卫生运动的一部分。
在具体落实阶段,人民政府考虑得更为周到,一方面大力生产保温瓶,另一方面则是在每个单位及家属院都配上锅炉房,让广大干部职工都能喝上免费热水,连燃料都省了,锅炉大爷也成了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常客。
但在物资匮乏时期,农村地区喝热水的普及程度还有所欠缺,喝热水也因此成了城市户口的福利之一。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喝热水才算彻底普及。所以,长辈们劝你多喝热水,也是在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热水自由”。
(图)民国时期曾有很多专门卖开水的熟水店,上海的“老虎灶”也是其中之一
喝热水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真的是!
细细算来,中国人实现“热水自由”也就几十年的事情,所以有些不喜欢喝热水的人以此为由,认为喝热水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放弃这个习惯。从逻辑上来说,这种观点站不住脚。
普及率不高,不代表没有群众基础。时代在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变,而美好生活一直都以上层社会为标准。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他们不是不知道喝热水更好,只是因为喝不起才不常喝,所以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服用热水调和。而只要条件允许,喝热水便能立即实现全民普及。
在这一点上,歪果仁正好提供了一个相反的例子。
众所周知,西方人除了咖啡、红茶等热饮,一般不喝热水,在他们的餐馆里,如果不特意说明,人家给你端上来的是免费饮水都是加冰的,这一点让很多中国游客相当不适应。
外国人不习惯喝热水,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这种传统。
咱们来看看18世纪法国作家拉莫朗迪埃尔对凡尔赛宫的描写:“树林、花园甚至是宫殿本身散发出来的恶臭让人恶心。通道、庭院、建筑物、走廊都是粪便。”这就是当时法国皇宫的环境,拉莫朗迪埃尔将此评论为“人类最恐怖的现象都能在这里看到”。
凡尔赛宫曾经遍地污秽
皇宫尚且如此,巴黎大街的情况更是难以想象。如果你穿越到那个时代的巴黎,那么在大街上行走时,一定得注意头顶上方,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谁家的便溺会从二楼的窗户里倾泻而出。
至于塞纳河等河流中,更是飘满了沿途居民倾倒的污秽物。即便当时人类还没发现细菌,但只要你不傻,就知道这水没法喝,哪怕煮沸了也一样。
其他欧洲城市的情况,跟巴黎差不多。之所以满大街都臭不可闻,是因为西方人一直没有想出处理排泄物的方法,只能往大街上或者河流中倾倒。
而咱们的老祖宗则智慧得多,很早以前就盖起了厕所,并找到了处理秽物的办法——倒进农田当肥料。
所以,咱们老祖宗找一处洁净的水源要容易得多,而欧洲人连喝口水都困难(其实在古罗马时期是有厕所的,还有非常独特的厕所文化,可欧洲人为何没有沿袭下来,作者未能找到原因)。
可是,人毕竟得摄入水分,那欧洲人是靠什么活下来的呢?答案是喝酒。
外国人认为,水不干净,但发酵后的酒是干净的,所以就用酒来代替水,而贫民家庭则是用牛奶代替。
可整天喝得醉醺醺的也不是个事儿,人最终还是得靠水来维持生命,随着欧洲城市排污系统的建设、完善,抽水马桶也得到推广,欧洲人的水源问题总算得到缓解,再也不用靠酒来维持生命了。
国外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酒器不离手的形象
可随之而来的城市供水系统也有问题。由于工业污染以及医学尚不发达,水里的病菌、污染物等等仍然威胁人们的健康,经过一番研究,西方科学家们终于得出了结论:水不沸不能喝!把水烧开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消毒手段。
前文说的国民政府推广喝热水,就是受此影响。
不过值得肯定的一点是,人家并没有因为发现煮沸消毒就停止了研究的脚步,而是一直致力于水源的净化,并最终达到了自来水可以直饮的程度。
也就是说,欧洲人喝热水也就持续了几十年时间,当自来水能直饮之后,放弃喝热水也算顺理成章。
结语——水源洁净是关键,怎么舒服怎么喝
话说到这个份上,热水和冷水哪个更健康的答案也基本浮出水面。水的健康程度,只与是否洁净有关,与水温没有关系。
比如咱们的邻居日本人,平日里跟西方人一样,也是以冰水为主,可这没有阻挡日本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之一。
从某种程度上说,冷热水之争让人们走进了一个误区。正如几年前某科普栏目所言:“水的作用是给人的身体提供水分,指望它给你提供微量元素以及各种营养?那是妄想,水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洁净。”
所以,对于饮水健康,你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它是否洁净,而不是水温。只要水源洁净,怎么喝都可以。
当然,可能有些人天生就不喜欢喝热水,有的人一喝凉水就难受,这都是个人的习惯问题,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没必要去跟别人争个高低,上升到民族文化优劣层面,则更是没有意义。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对于水温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国际癌症研究协会等健康组织研究表明,经常食用60摄氏度以上的食物或者饮料,会大幅增加罹患食道癌的概率。
经常踢球的朋友们也要注意,运动完之后,尽量别为了痛快而喝冰水,目前,剧烈运动后饮水水温的安全值是16摄氏度,凉开水、常温下的瓶装饮料都在安全范围内,而冰镇饮料要危险得多。
对了,最后还得加一句,长辈们劝你多喝热水,那确实是在关心你,而且咱们现在的热饮种类这么多,你尝试一下也不是坏事。
千万千万不要跟他们对着干,哪怕是敷衍一下也可以,否则,平白无故挨一顿揍,那也只能说你是活该了。
发表评论